中新网北京12月3日电 (记者 高凯)阿舍长篇小说《阿娜河畔》研讨会日前在中国作家协会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办公室、北京出版集团、宁夏文联、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主办。
阿舍,维吾尔族,中国作协会员,宁夏作协副主席。出版有长篇小说《乌孙》,短篇小说集《核桃里的歌声》《奔跑的骨头》《飞地在哪里》,散文集《我不知道我是谁》《流水与月亮》《白蝴蝶,黑蝴蝶》《撞痕》,随笔集《托尔斯泰的胡子》等。作品获十月文学奖、《民族文学》年度奖、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文学艺术奖文学类散文一等奖及第十届文学艺术奖文学类中短篇小说一等奖等。
长篇小说《阿娜河畔》。出版方供图
《阿娜河畔》是阿舍的最新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在茂盛农场的建设中,以明双全一家为代表的建设者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历程。小说多角度、多方位地描写了边疆建设的壮阔事业和巨大变迁,以及边疆人民生活的跌宕起伏和亲情、爱情、友情的真挚可贵。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纳杨在致辞中表示,《阿娜河畔》是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推出的又一部优秀文学作品,该作品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历史的书写,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学表达。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表示,阿舍心里有爱,笔下生情,她在用新的方式去书写小说中的人物,她疼爱他们、理解他们,并通过他们写出了人性的美好。贺绍俊强调,爱情作为一种信仰,是这部小说最重要的主题。“阿舍个人的姿态、情感和世界观与小说的主题完全一致,有阿舍这样的写作,我们的文学就会多一些人类之爱。”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认为,阿舍从特殊的角度写出了兵团的建设史,并以细腻绵密的笔触完成了宏大叙事,当中又包含着很多复杂细微的感情。“这部作品书写的是几代人的人生,从大的方面写出了兵团的建设,以及兵团人的付出和奉献,小的方面又写出了普通人坚韧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信念,写出了他们自带亮光的人生跋涉。”
《文艺报》原总编辑梁鸿鹰表示,《阿娜河畔》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写出了几代人生命中的兵团,梁鸿鹰强调,这部作品将议论与叙事、记述与抒情进行了完美的融合,阿舍对新疆大地上的山川河流特别熟悉,也特别热爱,只有怀着这样的感情,才能写出如此有生命质地的文字。
“《阿娜河畔》有着‘天然去雕饰’的质地,有着朴素之气。”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评价《阿娜河畔》是回到生活、情感本身,回到人本身的写作。“这部小说首先是非常厚重的情感之作,是有情的写作。作家重塑了兵团人们的情感,她对世间的理解饱含着深情爱意。所以读者会在小说中看到,陌生人因为在兵团生活而结下了深厚情谊,这种感情甚至超越了血缘关系。”张莉认为,当作者把写作对象当成一个“人”来平视的时候,小说就有了复杂性和可信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刚认为,《阿娜河畔》里面有三个主人公:时代、地域与一代一代的兵团人。“读完这部小说,有一种被流水般的时光冲刷过后的宁静感。整个故事围绕着情感展开,人物的情感纠葛构成叙事向前推进的唯一动力,情感的戏剧性也为整个文本带来了阅读的魅力。”(完)
“美到炸裂”的极光来自“强地磁暴”
12月1日晚多地都看到极光,2024年我国或将迎来观测最佳时期
“极光大爆发,漠河美到炸裂!”12月1日晚,地球再次引来强地磁暴,漠河、内蒙古多地甚至北京都能看到绚丽的极光。不少天文爱好者无比兴奋,纷纷拍下这一难得的瞬间。这也是年初全球高纬度地区多地发生强地磁暴之后,地球迎来的又一次强地磁暴。地磁暴到底是个“什么来头”,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记者采访了长江学者、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陈鹏飞教授。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太阳上演帽子戏法,让极光到达北京上空
极光是一种绚丽多彩的等离子体现象。地球的极光是太阳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磁场,经过加速后与高空的稀薄气体分子产生猛烈撞击而形成。由于地磁场的作用,极光一般出现于靠近南北极的高纬度地区上空。
极光的产生和太阳的剧烈爆发有关。陈鹏飞表示太阳上发生剧烈的爆发现象后,会抛出几十亿吨的物质,以几百甚至上千公里每秒的速度在行星际运动,一旦撞向地球,与地球的磁场相互作用,带电粒子沿着磁场线轰击我们头顶上的大气,便有了极光。即使没有太阳爆发,如果太阳释放出高速太阳风时,地球上也会出现极光,只是相对弱些。
12月1日晚的极光之所以出现,太阳“脱”了至少“三件毛衣”。三次日冕物质抛射相继喷发,你追我赶,抱团朝地球飞奔而来。“一般来说,极光出现在南北两极高纬度附近。但太阳的爆发越强烈,带电粒子就可冲破越多的关卡,到达纬度更低的地区。”陈鹏飞告诉记者,北京上空的极光,汇聚了三次太阳爆发的威力,高能电子到达距离我国北部边境线几百公里的上空,以致于在北京也能看到。
我国或将迎来极光观测的最佳时期
陈鹏飞告诉记者,高速太阳风和太阳爆发经常发生,只是强弱程度有差。这也导致极光经常出现,在比较平静的状态时,沿着磁力线进入大气层的粒子数量比较少,它激发出来的光就比较弱,人眼可能就很难以观察。人的肉眼必须要在太阳风或太阳爆发强烈时才能看到极光,因为那个时候进入大气层的粒子更多,人类能够在地面上看到非常动态的极光舞动。
相对于我国,地理纬度差不多的美国能够看到极光的频率更高一些,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专家解释,地球的磁场分布非常像在地球内部放了一个条形磁铁,但磁铁的南北两极并不是和地球的自转轴重合,靠近北半球的部分向西半球有较大偏移,地球的磁轴和自转轴之间存在约为12度的夹角,这导致美国的地磁纬度比较高,因此在美国甚至纬度低至佛罗里达的地方都能看到极光。
陈鹏飞教授介绍,目前我们所处的第二十五太阳活动周,起始于2019年末,原本预计将于2025年到达峰值。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太阳活动峰值或将提前至2024年。随着黑子数的不断增加,我们将观测到更多的极光景象。
释疑>>
为何我国看到的极光大都红色
大部分极光集中在地球上方的90-400公里。其中在300公里以上,极光以浅红色为主,200-300公里以深红色为主,100-200公里以绿色为主,100公里以下则是蓝色、紫色或多种颜色混合的深红色。为什么在中国看到的极光大都是红色,而在北极圈内看到的是绿色?这主要是因为地表有一定弧度,使得地球本身会遮挡一部分远方的物体。如果观测点离极光太远,就只能看到高度更高的红色极光了。
极光会影响通讯和导航吗
陈鹏飞教授介绍,极光往往会对地球的通讯、导航以及人造卫星的运行产生负面的影响。“地磁暴引起的电离层扰动,会影响导航中传播的无线电波,产生骚扰甚至中断。”科技工作者们的防御手段包括将卫星暂时关闭,或者收起卫星的太阳能板,减少被撞击的面积等。
太阳活动如此剧烈,普通人出门是否需要加强防晒?专家表示,太阳活动增强,地磁暴次数增加,紫外线只会相对增强一些,保持日常的防晒即可,不需要刻意进行特殊防护。
太空中也有“天气预报”?
空间天气预报了解一下
#中国气象局发布大地磁暴预警#昨天一度登上热搜榜首,气象局为什么能预报地磁暴?空间天气预报又是什么?
空间天气发生在距离地面30公里以上到太阳之间的空间中,指的是太阳上的太阳风、磁层、电离层和热层中可影响天基和地基技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可靠性,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条件或状态。按照太阳活动的强弱可以分为平静和爆发两大类型。有由等离子体构成的“太阳风”,还有无数高能粒子化作的“太空雨”。就像发生在地球上的风云雨雪一样,太空里的天气也会时而“微风拂面”,时而“疾风骤雨”。在太阳活动低年时,空间天气较为平静。而在太阳活动高年时,太阳风暴则频繁发生、如耀斑、日冕物质抛射、日珥爆发等。
空间天气看似遥远抑或不相干,其实它无所不在。比如,当太阳风暴爆发时,轮船、汽车,甚至智能手机都会受到干扰,出现定位不准等问题。
空间天气预报的作用就是预测预报空间天气事件及其影响。现在,以观测数据和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太阳表面物理参数预测耀斑发生的概率、通过数值模型计算太阳风参数等方法正在不断发展,空间天气预报开始迈入数值化时代。
空间天气预报产品种类很多,包括日报、周报、月报、年报等。当有大耀斑、地磁暴等重要的空间天气事件发生时,还会发布空间天气现报等产品。
4日或发生小到中等地磁暴
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发布,这是今年继2月27日、3月23、24日、4月23、24日、9月19日,第7次发生大地磁暴级别的地磁活动。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最新监测和预报,受太阳冕洞高速太阳风和12月1日CME的共同影响,4日可能发生小到中等地磁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北京首次拍到极光 记者对话摄影师
1日晚7点30分左右,北京一位摄影师在怀柔利用相机记录下了红色极光出现在天际的景象,这可能也是首次在北京观测和拍摄到极光这一绚丽天象。
拍摄者浦石告诉记者,12月1日这天的预报极大值在北京时间下午2点左右。“正好是周末,下了班我就跑到了北京最北边,找了一个光污染比较低的地方,冲着北方拍摄。”浦石说:“北京的日落在6:30左右,7点过一点,就从相机显示器上看到远处有一块红色的东西在快速蔓延。然后大概过了半小时后,眼睛就能看到天边的亮度在不断地扩大,亮得和周围的村子发出的光线差不多了。这时在相机的显示器上看到的,已经是占画面1/3面积的红光了,非常大。”
浦石解释,因为极光的光线属于红外波段,在相机感光元件上格外敏感,所以是相机画面上最先出现。“对于北京来说,其实这么大的极光是非常罕见的,而且,这也是我所了解到在北京历史上第一次看见和拍摄到极光。”他说:“因为北京纬度比较低,所以极光大概是从北磁极蔓延过来,我估计观测到的极光现在距离北京起码有几千公里。我拍摄到的时候可以说非常震惊,感到不可思议,然后我发在了天象群里,所有人都是一阵唏嘘,都很激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刘浏 【编辑:曹子健】